第二百一十一章 喜欢催更的罗马人(第2页)


    “大概是喜欢热闹吧。”
    李玄英说:“古罗马高层对戏剧的定位,一开始就是休闲和娱乐。
    最早的喜剧,还是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为了安抚疲惫的公民,专门请了南部大希腊地区的剧团来表演的。
    往后,让公民看戏娱乐,就成了惯例。
    连咱们现在这个剧场,都是一样的思路。”
    “而且,希腊戏剧是给公民看的,看戏被当做一种培养人的方式,甚至给去看戏的人放专门的津贴。
    但罗马的公民,比希腊城邦公民数量多得多,平均的社会地位和财产水平却远不如他们,文化水平更是赶不上。”
    “这种情况下,元和贵族们都在试图用豪华的演出拉拢民众,同时渲染盛世景象,表现自己的慷慨。
    民众也仅仅是借此图一乐,不会去思考哲学之类的问题。”
    “另外,古罗马上层虽然一直在利用戏剧,但也在坚持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进行打压。
    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演员干脆就是奴隶和被释奴为主。”
    “他们也搞优伶入贱籍?”
    郭康好奇地问。
    “应该就是类似这种措施。”
    李玄英点点头:“当时的法律规定,除了少数例外,自由民不能参演戏剧,否则会被剥夺一部分政治权力。”
    “到帝国时代,妇女也可以参加喜剧演出了。
    这倒不是因为罗马妇女地位比希腊人高,而是因为演员地位实在太低。
    尤其是喜剧演员,已经低到和妇女一个水平,没有必要再进行限制了。”
    “至于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不过这样的环境,写不出有水平的作品也是正常的。”
    “而且随着时代展,剧作家侧重的方向也不一样了。
    帝国越来越繁荣,剧院和戏剧表演越来越多,对剧本更多的是量上的要求。”
    “到四世纪的时候,罗马每年36天,有17天要进行戏剧表演。
    对于作家和剧团来说,上演足够多的新奇剧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时期,很多城市依然繁华,但戏剧的艺术水平却越来越低下,也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了。”
    “所以,罗马戏剧整体不行,到底应该是什么原因?”
    郭康问:“是元老瞎指挥,还是作家水平太差,还是平民鉴赏能力太低?”
    “我哪知道。”
    李玄英一摊手:“非要说的话,大概都怪命运吧。”
    “直接现场用啊……”
    郭康无语地说。
    “我也不是研究这个的,都是听其他人给我说的。”
    李玄英辩解道:“让我总结,我也总结不好。
    你比我聪明,我看你还是自己想吧。”
    “我要想出来了,我还闲着没事儿问伱。”
    郭康无语地说:“不是觉得你是个资深戏剧研究者么。”
    “那我等会儿,带你去直接问吧。”
    李玄英想了想,最后决定。
    “别忘了正事,我还得找人给朱大架子撑场子呢。”
    郭康提醒道。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