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秦寺工第一交际花


    把蒙恬芃芃这两个烫手大地瓜送走,张诚算是放下了一颗心,只有麻烦的人不在身边。
    才能在咸阳大展拳脚。
    接下来胡亥大概还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都生了什么?张诚历史不好记不太清,只记得一个指鹿为马的成语。
    别的就一塌糊涂。
    对于野心家来说,秦汉之间是最好的舞台,天下混乱纷争,一个个粉墨登场,演出了无数或喜或悲的大剧。
    但是张诚既然没有政治上的野心与追求,也不愿意在混乱中轻易丢弃了自己的生命,留在咸阳,就只因为眼下身为官员,还没办法脱身逃回张村,此外就是舍不得寺工这一批代表这个时代最高技术水准的工匠。
    在张诚看来,整个咸阳,最值钱的东西既不是随秦始皇埋入地下的那些兵马俑和无数随葬品,也不是府库里的钱财粮食,更不是咸阳的繁华和美女之类。
    而是寺工的这一众工匠。
    虽然从朝廷角度,文臣们自认为自己的地位高贵、才干也远胜于工匠。
    但是张诚却认为,这些工匠如果在自己手里,可以缩短对这个世界建设的过程,而多一帮文臣武将,对自己的世界构想毫无帮助。
    所以张诚接下来就是每天上班下班,刻意交好各个工坊的主事和大匠,打着同行讨教的旗号,一个工坊一个工坊的转过去,每天就是看各个工坊的作业流程,结识那些杰出的工匠,随手派各种小礼品,像一个职业交际花一样,讨好每一个人。
    好在张诚并没有刨根问底去追问每个工匠的秘技,看起来只是对流程、工艺水平感兴趣和大加赞赏,没有触碰人家吃饭的本事。
    所以最近寺工这些人对张诚的印象都不错——这个年轻人开朗、乐观、豪爽、大方、平易近人。
    对工匠肯折节下交,对上官也谨守礼节,出手还很大气。
    怎么说,寺工来了个年轻人!
    白天交际花一样到处闲转,回家之后,张诚就抽出小本本来,条分缕析的记载每一个工坊的情况:工作范畴、主要技术、主要管理人员情况、主要工匠情况、家庭条件和背景等等。
    张诚的书房里,就快要建立起寺工的工作档案了。
    这个档案的作用,当然是万一有事,在最短的时间内,怎么样最高效率的打包工坊那些人、事、物。
    第一波工坊子弟亲眷前往上郡参观考察团已经出了,这是近期以来第二批前往上郡的团队,第一批就是自己弟子和蒙恬芃芃那群人。
    那些人过于敏感,是需要单独成团的。
    但是随后几天,张诚就张罗了工坊子弟亲眷前往上郡的考察团,考察团的费用全部由上郡张村方面承担。
    从张村这面的算盘来看,这是一批全新的劳动力,虽然一部分人是带着“考察”
    的使命,但是更多是就要留在张村从事具体工作和参加张村学校体系学习的少年。
    这都是人力资源。
    张村支付这笔费用,是非常合理的——虽然从工坊这些做工匠的父母来看,这又是张诚大方豪爽的体现。
    因为有了工匠考察团,有了寺工在张村的这些子女亲戚,张村和寺工这面的书信往来就频繁了起来。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