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语言陷阱(第2页)
现代企业中,某项目经理的周报写着"
按部就班推进"
,被总监批注为"
缺乏创新意识"
;而"
大胆尝试新方法"
又被解读为"
不守流程"
。
这种选择性阅读的技艺,古今官僚并无二致。
沉默的放大器
苏轼入狱后最致命的证据,竟是他的沉默。
御史台从杭州搜来大量诗稿,凡无标注日期的皆被定为"
暗讽时政"
。
那"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被解释成"
姑息旧党残余"
;"
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硬说是讥笑皇帝耽于享乐。
这种"
真空填毒"
的手段,在明代东厂展出完整体系。
某锦衣卫曾将空白信纸呈给魏忠贤:"
禀督公,反贼自知罪重,竟吓得不敢落笔!
"
现代职场也有类似伎俩——某次部门会议后,主管把空白的意见征集表归档,月底考评时却说:"
既然无人提建议,说明团队缺乏主动性。
"
语境的乾坤挪移
最令苏轼百口莫辩的,是《八月十五日看潮》中的"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