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孙原面对的问题,的确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甚至可以说,眼下的形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魏郡的风雨飘摇,东面是张角的黄巾军主力,西面是失守的武定城,北面张牛角的进攻步步紧逼,三面夹击,随时可能将魏郡这座庞大的盾牌撕裂。
    消息传来后,张鼎和郭嘉毫不犹豫地与颜良、文丑一起整顿剩余的兵力,急后撤,留下董卓驻守曲梁城。
    梁期城已经无法守住,北面是张牛角的大军,东面是张角的主力大军,西面有并州东进的精锐黄巾军,死守已无意义。
    孙原在接到报告后,立刻下令魏郡全线后撤,保全邺城。
    郭嘉站在孙原身边,看着他将“魏郡太守”
    印章盖在那残破的绢帛上,眼角不禁流露出一丝叹惋。
    孙原这位魏郡太守,虽然是天子亲任,却依然不能完全掌控局面,眼下的困境让人心焦。
    孙原一直不肯扩军,不肯招募更多的士兵,以至于现在的兵力捉襟见肘,形势愈危急。
    如果不是董卓尚且保有几分良心,派兵驰援曲梁城,或许剩余的兵力早已在这里全军覆没。
    郭嘉年轻气盛,原本以为凭借城守之战可以抵挡黄巾军十倍的敌军,直到亲临战场,才现所谓的“掎角之势”
    在浩大军阵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曲梁城在十余万黄巾军的四面夹攻下,几乎如同海中一叶,随时可能被撕裂。
    此刻的郭嘉,终于看到了局势的全面性,孙原心中有百姓,始终将保全他们的生命安全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这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撤退,爱惜士兵的生命不假,但这也让他在关键时刻迟疑不决。
    守不住武定、曲梁、梁期,黄巾军就能逼近邺城,而邺城此时已是魏郡几乎一半人口的庇护所,数十万百姓的生死与否,似乎都寄托在这里。
    孙原却依然不肯扩军,亲自奔赴战场,带领残兵面对敌人的重重压力。
    这些兵力,如不加以补充,很可能会全部葬送在这里。
    邺城仍然是唯一的支撑点,然而邺城内的百姓已接近饱和,数十万的民众将这里挤得几乎无法呼吸。
    周围几座支撑性的城池,曲梁、梁期,早已岌岌可危。
    尤其是武定城的失守,更是让孙原的心情沉重不已。
    那是西线的防线,一旦失守,黄巾军的主力便能像利箭一样直射邺城。
    “青羽,武定城已经沦陷,张承带人撤回邺城了。”
    郭嘉的声音有些沉重,他站在孙原身旁,抬头望着已经泛黄的天幕,眼里闪过一丝焦虑。
    “现在黄巾军已经四面逼近,东面、北面、西面,都在打压着我们的退路。”
    孙原没有说话,他拿着手中的卷宗,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那块魏郡太守的印章。
    印章在破旧的绢帛上留下了一道模糊的印痕,似乎象征着他这份虚浮的权力。
    过了一会儿,他叹了口气,缓缓放下手中的卷宗,望向郭嘉:“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是好?”
    郭嘉看了眼孙原,眉头紧锁,似乎在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深思。
    他随即看了看身旁的张鼎,眼里有些复杂的神色。
    张鼎身着虎贲营的甲胄,盔甲上闪耀着一层暗金色的光泽,刀鞘斜挂在腰间,显得格外威武。
    然而,张鼎的神情此刻却没有往日的英气,眼中充满了压抑的痛苦与无奈。
    他抬起头,看了看孙原,声音低沉:“公子,若再不扩军,恐怕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了。”
    “扩军?”
    孙原的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他紧了紧衣袖,低声道,“魏郡太守府已欠了太多的人情,若再招募士兵,势必会让这些地方士族有机可乘。
    甚至,魏郡的权力平衡都将会被打破。”
    郭嘉冷冷一笑,“但如果不扩军,恐怕连这些人情都守不住了。”
    张鼎则皱起了眉头,声音中带着一种压抑的怒意:“太守,黄巾军的进攻已经到了眼前,我们不可能再等下去。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