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三条意见条条见血(第4页)


    做完这一切,他才心里一阵熨帖的回到家里,继续的抄写工作。
    徐中玉又来了几趟,他着急回上海,江弦的这篇却还没写完一半。
    徐中玉最后一次来的时候,带来了一位江弦的老熟人
    ——崔道怡。
    作为《人民文学》的顶梁柱,“四大名编”
    之一的崔道怡当初帮江弦编了《芙蓉镇》,可以说和江弦颇有交情。
    “我一听徐老说你这儿有一篇,赶紧就过来了。”
    崔道怡一边说,一边东张西望着四处搜寻,“怎么样?拿给我们《人民文学》吧。”
    “拿给《人民文学》?”
    江弦提醒:“崔老师,你们《人民文学》要的是短篇,我这篇写的可有点儿长。”
    “再长能长的过《许三观卖血记》?”
    崔道怡轻笑问。
    徐中玉会心一笑。
    他知道崔道怡说的是《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当初在《人民文学》上破天荒全文表的事情。
    这事儿当时可是轰动了整个文学界。
    全文表,一文独刊,放到现在都是独一份。
    这会儿徐中玉听着崔道怡的意思,《人民文学》似乎毫不吝啬于再给江弦这么表一次。
    更让徐中玉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要知道从进门到现在,崔道怡还没看到江弦的那篇,便对他有这样大的信心!
    这不是盲目信任。
    是这些年里江弦在文坛展露的才华,给了崔道怡这样的信心。
    “崔老师,等我写完再说吧。”
    江弦打了个马虎眼,没第一时间答应下崔道怡。
    徐中玉一听,《人民文学》这都求着江弦要稿了,连全文刊的甜头都拿了出来,江弦这小子愣是能忍住不吃。
    “江弦,照我看你这篇文章是可以拿给《人民文学》的。”
    他反而着急起来,劝道:
    “你要知道,此前是《人民文学》开启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大门,这两场文学思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文章本身质量使然,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民文学》这部刊物的推波助澜。
    寻根文学的思潮若要兴起,需要倚借《人民文学》这个平台,立起一杆文学大旗,只有这部刊物有这样的力量,这是其他期刊都没有的底蕴。”
    徐中玉苦口婆心,崔道怡却听到了些不寻常的东西。
    “寻根文学?”
    “什么意思?”
    他茫然的看一眼江弦和徐中玉。
    二人对视一眼,都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崔道怡挠了挠头,徐中玉和江弦俩人越是这样,他反而越好奇。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