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武举制度正推行(第2页)
君可见,乡野之间,孩童们以木剑为兵,以沙石为阵,模拟战斗之场景,此乃尚武精神之萌芽,若加以引导培育,必将长成参天大树,庇佑大唐之万世基业。
此乃一举多得之策,望陛下斟酌。”
苏然言罢,朝堂大臣们顿时议论纷纷,仿若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涛。
有的大臣轻抚胡须沉思,那长长的胡须在指尖轻轻捻动,眉头微皱,目光深邃,似在权衡其中利弊得失。
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旧制的深厚情感与习惯依赖,又有对新制可能带来变革与进步的憧憬与期待。
有的则面露惊讶之色,对这新奇大胆的提议颇感意外,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弄得一时语塞,陷入沉思之中。
亦有部分武将出身的大臣微微点头,对武举之设颇为赞同,认为此举可让更多有武略之人有施展抱负之机会。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大唐军队的威武之师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而那些久习文墨、尊崇旧制的文臣,却不禁皱起眉头,心中对这武举之议存有疑虑与抵触。
他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那声音虽小,却在这寂静的朝堂上清晰可闻,似在诉说着对传统科举制度的坚守与对未知变革的担忧。
此时,一位资深文臣徐大人缓缓出列,向李世民恭敬行礼后,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臣以为苏然大人之提议虽看似新颖且有其诱人之处,然科举之事关乎我大唐根基,不可轻易变动。
自前朝以来,文举取士已深入人心,诸多世家子弟皆自幼苦读经史子集,研习诗词歌赋,以求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光宗耀祖。
若增设武举,恐会使文人士子之心惶惶,认为朝廷重武轻文,从而懈怠于学问之道。
且武人多性刚直,若大量涌入朝堂,与文臣共处,其行事风格、价值观念诸多不同,恐易生龃龉,不利于朝堂之和谐稳定。”
徐大人说完,微微抬头,目光中带着一丝忧虑地看向李世民。
武将阵营中素有威望的赵将军听闻,立刻跨前一步,抱拳道:“陛下,徐大人之言差矣。
如今天下虽暂归大唐一统,但四方边境并不安宁。
北狄时常南下牧马,掠夺我边民财物;西戎亦有不轨之心,妄图侵扰我西域商路。
我大唐之军,虽有诸多忠勇之士,但良将之才仍嫌不足。
武举之设,正是为我大唐广纳贤能武将之绝佳契机。
至于文臣所忧朝堂不和,臣以为不过是杞人忧天。
文臣治国理政,武将戍边卫国,各司其职,只要陛下圣明,加以调和,何愁不能和谐共处?且武举选拔出的武将,亦需学习兵法谋略,知晓忠义之道,并非仅有匹夫之勇。”
赵将军声如洪钟,话语中充满了对武举的坚定支持。
苏然见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渐趋激烈,再次上前一步,向李世民和群臣拱手道:“陛下,诸位大人,且听微臣一言。
臣提出武举之议,绝非是要动摇文举之根本,亦非是要挑起文臣武将之争。
文举已然为我大唐选拔出无数贤能的文官,他们在治理百姓、推行教化、制定国策等诸多方面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武举,只是为了补充我大唐在军事人才选拔上的不足。
如今之世,风云变幻莫测,仅有文治而无武功,犹如鸟之单翼,难以翱翔于天地之间。”
苏然微微停顿,扫视了一眼群臣,继续说道:“对于文臣大人所担忧的文人士子懈怠学问之事,臣以为可在武举的推行过程中,加强对文才方面的兼顾。
比如,在武举考试中,增设策论一项,要求考生对军事策略、边疆治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此一来,可促使武举考生亦重视文才的修养,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军事与政治、民生之间的关联。
而对于武将与文臣共处朝堂可能产生的矛盾,朝廷可制定详细的礼仪规范和职责划分,明确各自的权限与义务。
同时,可定期举办文臣武将共同参与的朝会、军演等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认真倾听着众人的辩论,心中思绪万千。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