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北京大运河文化广场
怀着对古老运河的敬仰与向往,我来到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东关大桥北侧的大运河文化广场。
它南临通胡路,西倚运河东岸,这里不仅是百里长安街的东,更是京杭大运河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前往大运河文化广场的交通颇为便利。
若是选择公共交通,多条公交线路如322路、626路、648路等都能抵达,在东关大桥站下车后,步行片刻便能置身于广场之中。
若自驾前来,导航至大运河文化广场,周边的停车场足以解决停车之忧。
通州,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大运河文化广场所在之处,更是往昔漕运辉煌的见证者。
追溯往昔,漕运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在古代,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漕运功能至关重要。
每年,无数的粮食、物资从南方经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的京城。
南方的稻米、丝绸、茶叶等珍贵货物,装满了一艘艘漕船,在运河之上浩浩荡荡地北上。
那时的通州,码头繁忙,船只云集。
纤夫们喊着号子,奋力拉纤,漕船在河道中缓缓前行。
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帝都,大运河连接起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经济板块。
它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与贸易,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繁荣展。
沿途的城镇因漕运而人口聚集、商业兴旺,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与商业文明。
步入大运河文化广场,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坐北朝南的彩色牌楼,“运河文化广场”
六个大字在欧阳中石先生的笔下苍劲有力。
穿过牌楼,左右两侧四篷高大的帆船雕塑造型栩栩如生,仿佛正乘风破浪,即将开启一段伟大的航程,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漕运船只穿梭于运河之上的壮观景象。
广场中部,一大一小两个圆坛引人注目。
大坛直径15o米、高12米,宛如一轮红日,象征着太阳;小坛直径1oo米、高o9米,恰似一弯新月,代表着月亮。
而大坛北侧那弧状水幕更是气势恢宏,长7o米、高2o米,当水幕开启,水流飞泻而下,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银光,似是在诉说着运河那奔腾不息的历史。
沿着广场的主轴前行,两座雕像庄严肃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