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北京慕田峪长城
北京的长城,闻名遐迩者如八达岭,游人如织,而慕田峪长城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散着独特的魅力,少了几分喧闹,多了些许宁静与古朴。
在一个秋意渐浓的清晨,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仰与对自然的向往,踏上了前往慕田峪长城的旅程。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距北京城区73千米,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
的美誉。
慕田峪长城全长54oo米,是中国最长的长城,也是北京十六景之一。
慕田峪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该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处,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车子缓缓驶出市区,城市的喧嚣被抛在身后,道路两旁的景色逐渐被染上了秋天的色彩。
金黄的银杏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像是在挥手送别过往的车辆;火红的枫叶如燃烧的晚霞,点缀在青山绿树之间,仿佛一幅绚丽的油画徐徐展开。
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在晨曦的笼罩下,如梦如幻,恰似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大地,而慕田峪长城便隐匿在这巨龙的脊背之上,等待着我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远看慕田峪长城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北京怀柔区的山峦之巅,有着诸多独特魅力。
其建筑风格多样,城墙高大坚固,平均高度为7-8米左右,上宽约4-5米,下宽约3-4米,能并行两辆马车,城墙上设有了望孔、射孔、垛口等防御设施,布局严谨而精巧,既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又便于士兵观察和攻击。
敌楼密集且形式多样,有方形、圆形、扁形等,内部空间宽敞,功能齐全,可供士兵住宿、储存物资及传递信号。
抵达慕田峪长城脚下,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耸立的城墙,宛如一条灰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向着远方无尽延伸。
抬头仰望,烽火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墙上,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城墙之下,绿树成荫,花草繁茂,虽已入秋,却依然生机盎然,为这古老的长城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
慕田峪长城由城墙、敌楼、城关、烽火台等建筑物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慕田峪有三道长城汇合在海拔6o3米的山顶上,形成着名的北京结。
慕田峪长城的城墙和敌楼依山势险要,多选外侧陡峭之处,仅靠崖边建筑,其走势富于变化和韵律。
西北面有俗称“牛犄角边”
“箭扣”
及“鹰飞倒仰”
等长城景观。
沿着砖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砖石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那斑驳的印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有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有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有商旅往来的热闹喧嚣。
长城的台阶宽窄不一,高低错落,攀登起来并非易事,但心中的那份执着与对长城顶端风景的期待,驱使着我一步步向上迈进。
前行来到正关台。
正关台又称慕田峪关、三座楼,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分为上下两层,中部较大,两侧较小,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形成主厅侧室之格局。
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
正关台由三座敌楼并立,该关建于明永乐二年(14o4年),战略地位重要,一边是塞外匈奴驻地,一边是入京通道,一边又是进入皇陵的捷径。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