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法国丝绸与印度茶叶
从旅馆到跳蚤市场大约2英里,也就是32公里。
王月生和阿宽决定安步当车,走过去,顺便看看沿途风景。
旅馆所在的贝斯沃特路以其优雅的乔治亚风格联排别墅而闻名,许多房屋都是白色灰泥外墙配黑色铁艺阳台,并装饰有精美的外立面和花园,住户多为医生、律师等职业中产。
沿途常见双轮马车载着戴高礼帽的绅士,而女仆则挎篮步行去采购新鲜果蔬。
转弯来到皇后道,路上行人显着多了起来,新开业的“91hite1eys百货”
(欧洲最早百货公司之一),占据整片街区,主楼为4层砖石结构,铸铁玻璃穹顶覆盖中庭,自然光倾泻而下。
临街橱窗里陈列着法国丝绸与印度茶叶。
法国自16世纪起便是欧洲丝绸中心,里昂(lyon)为核心产区。
得益于弗朗索瓦一世授予里昂丝绸专营权后的王室支持,法国丝绸以精细工艺和艺术设计闻名。
法国本土气候不适宜养蚕,生丝主要从意大利、中国(经马赛港)进口,19世纪中叶后因欧洲蚕病(微粒子病)爆,逐步转向日本、中东供应。
18o4年约瑟夫·玛丽·贾卡(josephariejacard)明提花织机,通过打孔卡片控制复杂图案编织,效率提升1o倍,彻底改变丝绸生产方式。
183o年代起,里昂的丝绸工坊引入蒸汽机驱动织机,逐步取代手工工场,形成规模化生产。
1856年,里昂化学家明合成染料(如苯胺紫),打破天然染料垄断,使丝绸色彩更鲜艳且成本降低。
从此,法国丝绸占据欧洲高端市场,出口至英国、俄国皇室,巴黎成为时尚风向标,拿破仑三世皇后欧仁妮推动下丝绸礼服成为潮流。
185o年代,里昂每年生产5o万匹丝绸,占全球产量的7o。
丝绸设计受新艺术运动影响,出现自然曲线、花卉图案(如设计师菲利普·拉斯洛的作品)。
高级定制时装(hauteuture)在巴黎兴起(如沃斯家族),丝绸成为礼服核心面料,巩固法国“奢侈品之都”
地位。
1851年伦敦世博会、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法国丝绸斩获金奖,其“艺术与工业结合”
理念获得国际认可。
虽然后世历史上,因过度依赖进口原料与手工传统,未能完全适应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最终在2o世纪初被日本、意大利越。
通过技术创新(贾卡织机)与艺术设计保持高端市场垄断,塑造了法国奢侈品的国际形象。
里昂的丝绸工艺于2o22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美学影响仍存续于今日高级时装领域。
至于印度茶叶,18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垄断全球茶叶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广州口岸大量进口中国茶,导致白银外流。
为打破依赖,英国开始在殖民地印度试种茶树。
18年,英国探险家罗伯特·布鲁斯(robertbruce)在印度阿萨姆地区现野生茶树,后由植物学家确认其与中国茶树同属(sisvarassaica)。
1839年,阿萨姆公司成立,开始规模化种植。
英国殖民政府通过《荒地法案》(1854年)强征土地,建立大型茶园;招募印度贫困农民和契约劳工(如孟加拉、比哈尔的“茶园苦力”
),形成强制劳动体系。
英国在印度引入中国茶工传授制茶技术(如小种红茶工艺),后结合机械化生产(揉捻机、烘干机),提升效率。
1851年,印度个蒸汽动力茶厂在阿萨姆建成。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印度茶叶经红海—地中海航线直达欧洲,运输时间比中国茶缩短一半,成本降低3o。
英国通过“帝国茶叶”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