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地下电波(第2页)
老周的放大镜扫过土壤样本,突然现导电率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含有铁矿砂的土层。
他抓起一把混有铁砂的泥土,对王强说:“把接地电极换成角钢,增加金属接触面积。”
当新电极打入地下,信号强度瞬间提升2o。
但好景不长,美军的干扰机突然启动,耳机里的电流声被刺耳的啸叫淹没。
“切换备用频率!”
王强迅转动旋钮,却现地下天线的频率调节范围比地表天线窄得多。
老周盯着示波器,突然想起在东北时见过的矿石收音机:“用矿石晶体做滤波器!”
他从口袋里摸出块紫水晶,那是从美军随军牧师的十字架上拆下的。
当紫水晶接入电路,杂音奇迹般地减弱,信号重新清晰起来。
【技术细节:虚拟天线的“三要素”
在次测试中成型:1深度控制(3-5米避开地表干扰层);2介质优化(掺入石墨、铁砂提升导电率);3天然滤波(利用矿石晶体过滤高频干扰)。
这些技术要点被老周用刺刀刻在坑道岩壁上,成为后续施工的“黄金法则”
。
】
心理暗战的地下较量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1952年虚拟天线测试记录本”
,内页用蓝笔记录着每次信号中断时的心理活动:“第3次中断时,手在抖,怕辜负了前线战友的信任。”
画面特写某页边缘的牙印,推测为测试紧张时留下。
】
当信号稳定传输1o分钟后,王强的后背已被冷汗浸透。
他想起三天前牺牲的通信员小张,当时小张正是因为地表天线被炸毁,没能及时传递敌军炮火坐标。
“这次一定要成。”
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步谈机上的弹痕——那是前天美军炮击时留下的纪念。
老周的压力更甚,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清楚这次测试的成败关乎整个地下通信网的未来。
当电流表指针突然向下跳动,他的心脏跟着漏跳一拍,直到现是土壤结冰导致含水量下降,才松了口气。
“战场上没有完美的环境,”
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们要让设备适应泥土,而不是让泥土适应设备。”
【人物心理考据:王强在测试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听着耳机里的电流声,突然觉得大地比天空更可靠。
敌人的炮弹能炸碎天空中的天线,却炸不碎埋在地下的电波。”
这种从依赖地表到信任地下的心理转变,成为志愿军通信兵的集体信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