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朝堂风雨急如刀四
【】c0,更新快,无弹窗!
朱载坖当然知道,要是按照正常的进度,赵文华先接任总督一职,然后再由杨宜等人接任,最后这把交椅自然是落到胡宗宪头上来的。
虽然朱载坖也知道,胡宗宪足够剿灭倭寇,但是朱载坖也明白,凭现在的裕王,是很难拉拢胡宗宪的。
故而朱载坖想将唐顺之扶上去,坐这个东南总督的位置。
高拱想了想说道:“荆川公比之赵文华,确实更为适宜。”
朱载坖现在也是希望让唐顺之上去,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扳倒张经,张经要是不去位,那一切都是白搭。
朱载坖知道,原本张经的去位,是由于赵文华和胡宗宪的弹劾,实际上就是赵文华及其背后的严党与张经的矛盾。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张经根本没有领会嘉靖派遣赵文华到东南的意图。
赵文华到东南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是祭祀海神,这个是明面上的任务,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视师,嘉靖认为,当前用兵远在南方,沿袭遵循并不能取得胜利。
应当派遣朝廷重臣前往视察,寻找适当的战机。
即于诸将之外,复设监视统抚,鼓舞士气,商榷战阵军机,合谋进兵,不致延误,克期奏绩。
说白了,这种视师,也就是大明政治制衡的一部分,谁当这个总督,都会被嘉靖这样制衡的。
张经远在东南,专阃一方,嘉靖怎么可能完全信任他,遣人加以制衡监视都是正常的。
但是张经根本没有领会到嘉靖的意图,或者是他即使领会了,也觉得无所谓,认为现在除了他之外,无人能够担任总督东南这个职务。
赵文华出前,曾致书张经自比“惫直之心士”
,希望与他同心协力,分其劳苦。
但是两个人在战略上严重对立,各持己见,根本无法调和,张经对赵文华的轻佻十分不满,而赵文华自恃钦差,态度傲慢,对前线将帅颐指气使。
而且赵文华又是浙江人,面对倭寇肆虐,当然极端不满,多次催促张经和前线将领作战,对倭寇采取进攻态势,赵文华还致书严嵩,称:当事诸君皆老成人品,慎之又慎,未尝不是。
但治兵无法,畏贼如处虎,求其挺身以毕此事恐不可得也。
对前线将领痛加申斥,认为他们畏敌如虎,根本无法作战,同时还直接上疏嘉靖:至论用兵第一事,在用督抚。
今用督抚,不过评论贤望,资固不可,望亦非宜。
夫守廉隅、善矫饰,有虚誉于时者。
使端范镇俗可耳,若居师旅之任,未免局促误事。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