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阿武啊阿武(第4页)


    而且还不止!
    根据天子启掌握的消息,长安的粮价已经降到了三十钱左右,而且还在往下降!
    这,就让天子启有些高兴不起来了。
    ——过犹不及。
    粮价被压得够低,确实是能让百姓农户,在眼下以很便宜的价格,就买到需要的粮食果腹。
    但再过一个多月,就是秋收了;
    秋收过后,百姓农户就要把收获的粮食,卖到关中的粮商们手中。
    相比起储存粮食,农户们还是更倾向于储存钱币。
    因为存粮,除了需要一块合适的,满足通风、阴凉等条件的场地,还需要另外花钱建造粮仓,并有专人看管。
    还不能是随便找个人看——得找有经验、有本事的看粮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状况,才能确保粮食不会被糟践。
    比如粮食受潮了、变质了,又或是粮仓内生了鼠类,该如何尽快处理,以尽可能将损失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都是这些看粮人安身立命的拿手好戏。
    即便是在汉家的官吏册上,类似的人才,也都是起码二百石以上的编制,技术出色的,甚至能达到千石级别,成为一仓主官:仓令!
    至于民间,粮商们更是将这样的人才视若珍宝,动辄开出十数金的年薪不说,还要三不五时送上酒肉布帛,以笼络人心。
    很显然:这不是个体农户所能承担的成本。
    要么,得是官府动用集体的力量,要么,就得是商人或贵族,动用资本的力量才可以做到。
    所以,即便知道秋收之后的粮价最低——知道被自己便宜卖出去的粮食,自己还是要在来年加价买回来吃,百姓农户也依旧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粮食可能会坏,但钱币却不会。
    与其去冒‘一年劳作所得全部变质’,全家喝西北风——而且是和大半年西北风的风险,还不如吃点亏,把粮食卖给商人们换成钱,再一点一点买回来吃。
    至于差价,就当是给粮商们的仓储费了。
    而眼下,关中的粮价被刘荣一阵猛压,都压到了三十钱一石——甚至都还是不怎么卖得出去!
    等到了秋收之后,粮食市场突然涌入一大批货源,粮价肯定要被进一步下压;
    如果秋收之前,粮价就跌破三十钱每石,那秋收之后的粮价,怕是二十钱每石都够不上!
    这个问题很严重。
    因为老百姓以二十钱每石——甚至更低的价格卖出粮食,但其他的生活用品,价格却并不会因此而下降。
    如布帛,尤其是底层百姓常用的麻,价格那是几百年来雷打不动:十一钱一尺;
    其他的盐、醋等必要调味品,以及其他的工具,价格也都是相对稳定的。
    生活成本不变,收入却因为粮价下跌而跟着少了一大截,相对而言,就等同于生活成本增高,生活压力、生存压力增大。
    这,便是通俗意义上的:谷贱伤农。
    对于刘荣此番平抑粮价所取得的成绩,天子启自然是相当满意。
    但对于刘荣这过犹不及——平抑过度的粮价,天子启也不乏有些担忧。
    对此,周仁并没能给出什么有效的信息,只含糊其辞的给出一句:太子应当是有考虑到这一点的。
    闻言,天子启便也不再多想,将这件事暂时丢到了脑后。
    ——在天子启看来,能把事儿办的这么漂亮,尤其还都是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谋划,刘荣肯定不至于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没看出来。
    至于刘荣究竟是怎么想的……
    “打点行装,准备移驾长安吧。”
    冷不丁一语,惹得周仁不由得为之一愣。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