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4页)


    那样的近距离,自己傻乎乎地直面病人,口鼻相对直接交流呼吸了好几分钟,又没有戴口罩,不由地感到了毛骨悚然。
    幸亏那个病人是一个老年慢性疾病,如果是一个呼吸道疾病,就要自讨苦吃了。
    工厂车间是三班倒的工作,卫生所就必须也是三班倒,为一线生产提供卫生医疗安全保障。
    卫生所的厂医必须背着急救箱定时去生产车间巡视,碰上有人头痛脑热咳嗽拉肚子马上可以当面服药、有时工人在车间里碰伤擦伤烫伤破皮出血起水泡、随时就可以用红汞或者龙胆紫消毒上药。
    一天傍晚,接到洪山公社卫生院的电话,本厂一名姓钟的工人,因为胃大出血,需要抢救。
    时间就是生命,
    厂部办公室立即派出一辆嘎斯69吉普车,在卫生所门口待命。
    工厂办公室指派邓文昌医生带着忆江南随车出诊;背上了药品急诊箱,再把输液的吊瓶、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代血浆、针筒装进一个急救箱里、紧跟邓医生钻进吉普车就出了。
    这种车子最高时可以达到一个小时9o公里,可以乘坐4、5个人、上山下乡运送病人很是适用。
    在乡间泥泞道路上吉普车风驰电掣、人颠得东倒西歪七荤八素;自接到求救电话、3o多里山路,3o多分钟就赶到了公社卫生院。
    同时到达的还有市医院内科的周医师,他们那一辆救护车上还带了一个化验员、2名献血员;出诊的人员会合以后商量抢救治疗的方案,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就是输血。
    公社卫生院没有体外抗凝的化验试剂,市医院的化验员居然也没有带抗凝剂,血交叉无法做、血型无法确定;病人脸色苍白、血压只有6o4o毫米汞柱、低血压休克状态,不宜转诊;不输血,病情无法缓解,怎么办?
    市医院的化验员和小黎司机开车回去取抗凝剂,司机把抗凝剂送回公社卫生院,不料卫生院这边的化验员虽然赶过来了,居然不知道这种新型的抗凝剂怎么操作使用,还是无法做血型交叉配型。
    时间就在这种徒劳的往返中飞快地流逝。
    邓医生主张:特殊情况下,o型血是万能血型,理论上是可以用的。
    周医师是医学院科班毕业的、又是在市级医院工作,他认为“不确定血型,不能承担输血引的意外情况”
    。
    时间一分一秒飞快过去,代血浆输进人体,血压还是升不上来……
    最后,还是邓医生拍板:“他是我们厂的工人,救人要紧,就输o型血,先抽4oo,挂上去”
    !
    ……于是,那个胖乎乎的职业献血员马上撸起了衣袖、伸出了她的粗胳膊……
    幸运的是,没有出现任何输血的不良反应,这个病人得救了。
    这次出诊,对忆江南触动很大。
    农村缺医少药情况严重,医疗技术水平低,对于一些危急症病人束手无策;特殊情况下,病情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但是又面对风险,应该怎么样进行选择?
    厂矿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尽管没有高学历、技术水平也不高,但是他们与工人和家属之间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往往就能赢得病人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厂矿的医生对自己单位的职工比较有感情,就敢为“生命高于一切”
    进行努力,敢承担责任。
    第二章不能谈恋爱
    大院里面的这些老阿姨,都在关心忆江南的个人问题,怎么还不想谈恋爱?
    只要看到她就会好奇地问东问西。
    机械厂的唐老厂长、现任机械局副局长,他的夫人康秀兰阿姨最热心最直爽,就像老和尚念经:“这么大的闺女了,赶快嫁了吧,嫁了吧”
    !
    忆江南哭笑不得,附和着念叨“等不起了、等不起了,我要快点去上学了,快点走吧!”
    事情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忆江南收到了常将军的一封来信,还是通过厂里的工友特意送上门的。
    1968年分配进厂的这批老三届中学生,一共有18o多号人,年纪最小的15岁,最大的中专毕业生25岁。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