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褶皱里的生命史诗(第2页)


    这样的地道表达,不仅忠实于孩童的直观感受,更通过"
    棚"
    字对牙齿的集体化形容,暗示衰老如何将人体器官变成可拆卸的构件。
    当太嫲说"
    整番盅薯汤啦"
    ,"
    盅"
    字作为岭南特有的量词,携带着饮食文化的集体记忆,与后文山间"
    拾松毛"
    形成生活细节的互文。
    衰老身体的哥特式书写在诗中呈现出惊人的视觉冲击。
    诗人将太嫲的脸部特写为"
    块面张嘴"
    ,将面部器官名词化为独立存在的"
    块"
    ,嘴唇的"
    张"
    则暗示着无牙口腔的黑洞效应。
    这种解剖学式的描写在"
    绉纹又粗又深"
    达到高潮,"
    粗"
    与"
    深"
    的形容词选择越了常规的衰老描写,将皮肤褶皱转化为地质纹理。
    值得玩味的是,孩童将这些生理特征直接等同于"
    老妖"
    的认知错位,既包含传统文化对老年女性的妖魔化想象,又揭示出儿童认知系统中"
    非常态即恐怖"
    的原始逻辑。
    诗人没有美化这种恐惧,而是诚实保留"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