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外交失策引发的战争狂澜


    1914年7月日,维也纳霍夫堡宫的金色大厅里,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伯爵正在向各国公使宣读最后通牒。
    塞尔维亚必须在48小时内接受&0t;允许奥匈官员入境调查&0t;等十项条款,否则将面临战争。
    俄国驻奥大使哈特维希男爵在日记中写道:&0t;这是对塞尔维亚主权的公然践踏,沙皇绝不会坐视不管。
    &0t;
    此时的柏林威廉街,德皇威廉二世正在仔细阅读贝希托尔德的电报。
    &0t;我们必须无条件支持奥匈,&0t;他在电报空白处批示道,&0t;但要避免与俄国直接冲突。
    &0t;这位以&0t;水手国王&0t;闻名的君主,坚信英国会因&0t;家庭纽带&0t;(他是英王乔治五世的表兄)保持中立。
    7月28日奥匈宣战后,他在波茨坦行宫对相贝特曼·霍尔维格说:&0t;英国不会参战,他们的商人不会允许。
    &0t;
    在圣彼得堡的冬宫,沙皇尼古拉二世正与外交大臣萨佐诺夫进行深夜密谈。
    &0t;我们必须动员军队,但只针对奥匈,&0t;尼古拉二世反复强调,&0t;不能刺激德国。
    &0t;7月29日,俄国宣布&0t;部分动员&0t;,将四个军区的兵力调往ga1icia边境。
    但德国驻俄武官通过截获的俄军电报,现实际动员范围已覆盖整个西部边境。
    总参谋长毛奇立即致电外交部:&0t;俄国的&039;部分动员&039;等同于全面战争。
    &0t;
    巴黎的法国外交部里,总统普恩加莱正在接见英国大使弗朗西斯·伯蒂。
    &0t;我们需要贵国的明确支持,&0t;普恩加莱急切地说,&0t;否则无法应对德国的进攻。
    &0t;伯蒂却闪烁其词:&0t;我国政府尚未做出决定。
    &0t;事实上,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正在犹豫是否履行《英法海军协定》。
    这种暧昧态度让法国误判了英国参战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自身的战争准备。
    最致命的误判生在德军总参谋部。
    7月31日,毛奇向德皇报告:&0t;俄国已完成总动员,我们必须立即宣战。
    &0t;但事实上,俄国的铁路系统直到8月1日才完成15的动员。
    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德国在8月1日对俄宣战,8月3日对法宣战。
    当德军入侵比利时后,英国终于在8月4日参战,威廉二世惊呼:&0t;全欧洲都背叛了我!
    &0t;
    这些外交误判在当时的通信中留下了清晰印记。
    7月29日,英国驻德大使戈申与德皇的会面记录显示,威廉二世坚持认为&0t;英国不会为塞尔维亚流血&0t;。
    同一天,法国驻俄大使帕莱奥洛格向巴黎报告:&0t;俄国的动员不会过奥匈边境。
    &0t;而德国驻法武官克斯特林的情报评估则断言:&0t;法国将在洛林动主攻。
    &0t;
    这些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全面爆。
    当8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的消息传来时,英国相阿斯奎斯在下议院宣布参战:&0t;我们不能容忍一个军事大国对国际法的践踏。
    &0t;而此时,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已经启动,78个师正通过比利时向法国推进,而法国的17号计划仍在等待德军在洛林的进攻。
    这场由外交误判引的战争,最终演变成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
    当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署时,战胜国的外交官们在镜厅里重提七月危机,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感叹道:&0t;我们都成了电报的囚徒。
    &0t;而那些在1914年夏天做出的错误决策,那些被误判的战争风险,永远成为国际关系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
    正如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在《八月炮火》中所写:&0t;各国领导人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却最终将世界推入了深渊。
    &0t;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